在台灣,開放政策之後,總是發現~
無法收拾殘局!
金融業的開放,廣設大學,讓人人讀大學的美意…
最後,逼得要草率做出退場機制。
國立大學徵聘教師,履歷來了100多封,其實見怪不怪。
聽說友人日前只應徵私立科大,就有170封履歷表,且只錄取1名教師…
原本即從事教職的人,進修PHD無可厚非;
但尚未進入此落日行業的年輕人,大可不必如此狹隘和辛苦。
因為,現在除了要贏過100多人之外,才算只過了第一關;
再來,尚有系、院和校教評的三級三審。
中間,如果加上院長的單獨面試,總共是五關。
亦即,要在100多人之中過五關,斬數將,然後勝出,真的是得要有三頭六臂呵!
然後,進了校門之後才發現~
除了教學和輔導證照外,
產學合作案,每年每人至少要扛20萬;
不然,就是在 SCI 和 SSCI 之中哀哀叫;
再差的學校,都有6年條款;而且不論職等。
基本上,就是壓榨新人嘛!
如果招生好,老講師們的資歷最深,完全沒有產出和貢獻也無妨,就是等退休…
如果招生不好,全校老師下海招生,完全以招生業績來看是否存留…
如果,要再去計算讀博士班期間,
要花多少時間幫指導教授做事?
要被退多少文章後才能畢業?
要花多少機會成本來排除萬難…
這樣,在台灣讀博士的投資報酬率,年輕人還想在大學教書嗎?
還沒決定攻讀博士者,一定要先想清楚動機和目的,再評估自己專業領域的前景。
頭已經洗一半的人,也要評估進退兩者的得失,再做決定。
從國立退休,又轉到私立者,只能建議~多累積善行吧。
~博士學歷 老闆看了倒退嚕,聯合報99年5月18日~
博士現在不再是求職保證了。桌上三個大箱子,把桌子都擺滿了,裡頭全是履歷表,國立嘉義大學企管系徵求一名教授,沒想到卻有一百多名博士搶著應徵,而且每一位的學經歷都是非常傑出,隨便一拿,這位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博士、另一位是美國德州大學的博士,即使留學海外,最後還是回國搶教授的職缺,但不管是本土的博士還是喝過洋墨水的,光是整理應徵者資料就讓人傻眼。
遺珠可能會越來越多,因為博士光環已經不再是找工作的保證,教育部統計,89學年度全台灣博士生13000人、98學年度全台灣博士生大約有33000多人,在這十年間博士人數快速增加兩萬人,導致高學歷、高失業率,讓今年就要畢業的學生們非常緊張。
因為這年頭就算頂著留美博士學歷也很難找到頭路,更有國立大學博士流浪了七、八年找不到正職教授,只能當兼課講師,博士爆發流浪潮,看來現在只要能卡到位子都很偷笑了。
~博士一籮筐 教職工作擠破頭,華視新聞99年5月18日~
「九年多來靠存款生活,比低收入戶還不如!」國立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、王姓兼任助理教授感慨說,不少國立大學教授退休後,轉到私校任教,成了坐領雙薪的「肥貓」教授,「政府應正視這種不合理現象,給博士生一條生路。」
「找不到頭路,流浪博士家裡蹲!」國內出現流浪博士潮,鄰近日本也有許多博士找不到工作,甚至走上街頭抗議。王姓兼任助理教授說,博士爆量,「國內可能不要幾年光景,也會淪落到日本光景」。
五十歲的王姓兼任助理教授,原在媒體當主管,九年前退休,專心取得博士學位,卻找不到專任教職。「職稱」風光,薪水卻很少,每小時時薪六百廿元,每周最多四至六堂課,一個月收入僅近萬元。
他觀察,近年不論喝洋墨水的博士或國內的土博士,都陷入找不到專任教職的窘境,就算想轉往其他職場,老闆看到他們遞上博士學歷都「倒退嚕」。
他在兩所大學兼課,扣除油錢後所勝無多,「我們這群在學術界的兼任老師是弱勢團體,比低收入戶還不如」,他說,多年來只能靠存款生活,「我還好,還有存款,有的人家庭負擔重,更慘!」
王姓兼任助理教授說,「念對科系很重要」,他建議未來攻讀博士者首先要慎選科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