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考上台大更重要的事,就是指比讀書、求功名還重要的事。
而這些人生必經的生命價值、生死關懷、兩性關係、職業倫理、服務學習和宗教等,在我們生命中的不同階段都會遇到;
遇到時,都是靠著自己懞懞懂懂或是同儕的互相討論中度過,
難怪會被稱為『學校沒有教的事』!
相信,我們都不希望學生或孩子只是會讀書的機器,一點也不懂得人情事故和待人接物;
或遇到事情只會倉惶失措,束手無策,只想求救… 。
不知從何時開始,Sulivan就會利用課前的5-10分鐘,放個小影片,幫自己也為學生們充個電,
也和大家一起互動,討論不少『課外話題』,反應一直都很不錯!
有些同學,即便對主課程沒有興趣,至少也多了些視野,挺好!
~以下摘自天下雜誌,98年12月17日~
國英數主科主動讓出五小時給生命教育,班週會、校慶顛覆傳統,立遺囑、體驗視障肢障,松山高中要學生了解,還有比考台大更重要的事。 假設你還有六個月生命,你打算如何做準備,為有限的生命畫下完美、飽滿的句點?這不是安寧病房的對話,而是台北市松山高中「生死關懷」生命教育課人手一張的課後學習單兼顧知識與生命。
「有幾個考上台大?」是明星高中最常被關心的問題,但松山高中卻從四年前開始,國英數主科主動讓出五小時,由四位生命教育種子老師為高一新生開設正式課程:生命的價值、生死關懷、宗教與人生、道德思考與抉擇、性愛婚姻與倫理、生命科技倫理,在專注拚升學之餘思索生命。生死關懷是其中獲得學生與家長最多回應的課程之一。
在《天下》教育特刊的調查中也顯示,有65%的高中生,經歷過永久失去親人或朋友的經驗。「九成的高中生都想過生命意義、死亡的問題,卻沒有獲得引導,」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劉桂光以多年課堂調查經驗說道。主任輔導教師胡光月進一步解釋,國高中階段的孩子,普遍開始面對過去疼自己的祖父母陸續過世,卻因課業壓力而無法處理心中的「未竟事務」,成為揮之不去的罪惡感或悲傷,影響情緒甚至引發憂鬱。
「不只是認識生死,更要懂得珍惜現在,」負責上生死關懷的劉桂光分享,透過正式教材、分享自己陪伴罹癌哥哥走向死亡的經歷,帶領學生初步認識死亡,預立遺囑作業則讓學生與家長一起思考生命有限、珍惜擁有。
有別於一般高中由輔導室推動生命教育,劉桂光在兼任學生活動組長任內,透過掌握課外活動的學務處,在所有活動中灌注生命教育內涵。首先改變的是班會。過去經常流於形式的班會現在則用心設計搭配生命教育主題,同時也搭配節日,例如清明節討論生死關懷、母親節談親子問題、教師節省思師生關係等。
過去用來「政令宣導」、台下睡成一片或各自背單字的週會,則改為邀請「特具生命力」的講者分享生命故事,例如因攀登聖母峰受傷而動十五次大手術,挖掉鼻子、切下二十根手腳指頭卻仍熱愛生命的高銘和,讓學生從聽故事中,對比自己所面對的考試困頓。
然而,只有演講卻遠遠不夠。「更重要的是事前的導引,和事後帶領討論,」胡光月分析,以往學生都是當天才知道講者是誰,現在每場演講前兩週老師會撰寫引言、介紹講者與主題、拋出問題,在班會事先討論,加深當場的感受與思辨。演講後則由導師引導討論,集中焦點反省感想,例如一位學生思考「高銘和是在成功登上聖母峰後,下山的路上出事,挫折是無所不在的。」
學生熱中參與的校慶,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機會。固定舉辦的校慶登象山活動,同學總是抱怨辛苦,學務處於是在爬山前加入以口罩蒙住雙眼彼此引導的視障、一隻腳綁起來的肢障體驗,並錄下過程觀賞,許多人在爬山時都說,「能有明亮的雙眼、健全的四肢爬山真好。」
「只有生命才能感動生命,」劉桂光在松山高中推動生命教育不遺餘力的動力背後,其實源自於對自己生命歷程的感恩。